中国在中东的微妙平衡#
2025年6月13日至24日爆发的近期以色列-伊朗冲突,对中国的对外政策构成了考验,揭示了北京在中东动荡局势中力求维持的复杂平衡。尽管官方声明呼吁局势降级并谴责以色列的行动,但深入分析表明,其背后驱动力是经济利益和地区稳定,而非意识形态的趋同。
本文综合了信息与分析,主要资料来源于Substack上Discourse Power的报告1。
官方立场与民族主义者的回响#
以中国外交部长王毅和联合国大使傅聪为代表的中国外交言论,始终强调尊重主权和国际法,敦促双方停止敌对行动。这种被一些分析人士称为“积极不结盟”的立场,使中国能够将自己定位为负责任的全球参与者。然而,官方媒体和胡锡进等有影响力的民族主义媒体人士所采纳的叙事,则提供了一种更为细致、有时甚至隐含亲伊朗的视角。这些媒体在官方谴责暴力的同时,常常将以色列描绘成侵略者,巧妙地淡化伊朗在地区不稳定和核野心方面所扮演的角色。这种双重做法赋予了北京灵活性:为国际受众呈现貌似中立的官方姿态,同时为国内受众和同情中国的伙伴,则展现出更强硬、反西方的基调。
战略实用主义:“邪恶轴心”之外#
尽管与伊朗建立了“全面战略伙伴关系”,但中国对此次冲突的回应突显了其功利主义而非意识形态驱动的立场。北京没有向德黑兰提供军事援助或直接支持,这表明其联盟建立在交易利益而非坚定不移的团结之上。这种策略优先考虑了中国的更广泛战略目标,特别是避免与美国直接对抗和确保其经济利益。“邪恶轴心”或中美俄伊之间僵化反西方联盟的观念,更多地是修辞而非现实;北京在冲突中的行动强调了其保持灵活性和利用危机获取经济优势的偏好。
对中东雄心和经济命脉的影响#
此次冲突无疑使中国在中东精心培养的关系复杂化。尽管北京在该地区投入了大量外交和经济资源,但其对以色列的谴责可能导致与以色列的关系变得紧张。这凸显了中国在成为中东主要参与者的雄心中所面临的挑战——即不明确站在复杂竞争中的任何一方。
在经济上,这次战争对中国的能源安全产生了直接影响。作为伊朗最大的石油采购国,中国对地区稳定和不间断的供应链有着既得利益。此次冲突意外地为中国提供了机会,使其能够在停火后以较低的制裁风险持续购买伊朗石油,从而使此前模糊的交易合法化。这反映了中国一贯的战略,即优先考虑经济利益,利用其影响力来确保资源和市场准入,而非进行代价高昂的政治干预。“一带一路”等倡议虽然旨在扩大中国的影响力,但其本身并不能保证地区稳定,这凸显了经济力量在复杂地缘政治格局中的局限性。
追求变局中的稳定#
归根结底,中国对以色列-伊朗冲突的反应,凸显了其对中东稳定的深切渴望,尽管这种稳定是在其设定的条件下。其谨慎的态度反映出一种理解,即直接的军事介入或过于明确的党派立场可能会危及中国的长期经济和战略利益。虽然北京试图塑造一个负责任的全球大国形象,但其行动揭示了其对自身经济福祉的务实关注,以及不愿完全承诺于任何单一地区大国,包括其伙伴。
冲突的余波将继续考验中国的平衡手腕。随着中东地区持续成为地缘政治紧张的角力场,北京驾驭这些复杂性、维持其经济命脉并扩大其影响力,同时避免被卷入直接冲突的能力,将决定其雄心勃勃的地区战略的成功。其谨慎的沉默和对局势降级的强调并非软弱的迹象,而是其经过深思熟虑的外交政策的体现,旨在确保其未来的繁荣。
Tuvia Gering, "中国对以色列-伊朗战争的反应:汇编", Discourse Power, 2025年6月17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