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色列雄心勃勃的基础设施项目正处于美中地缘政治竞争的交火之中,这为韩国企业进入以色列市场创造了意想不到的机会。最近取消耶路撒冷轻轨项目的中国车厢供应商合同,凸显了美国安全担忧如何重塑以色列的基础设施合作关系。
耶路撒冷轻轨危机#
耶路撒冷轻轨蓝线项目在以色列财政部总会计师取消与中国国有企业中车(CRRC)供应客车的协议后,面临突然中断。中标联合体Dan和Danya Cebus在波兰制造商PESA于2024年因以色列商业风险增加和信用评级下调而退出项目后,转向了CRRC。
中国供应商最初提供的报价比韩国现代工程公司(现代工程建设子公司,市值320亿美元)更具竞争力。以色列官员最初认为,由于持续的安全局势,现代不愿在以色列开展业务,这使得中国选项看起来更加实用。
美国压力改变局势#
取消合同是在美国政府持续施压之后进行的,美国实施了一项全面政策,将中国国有企业排除在关键基础设施项目之外。美国联邦法律禁止使用联邦资金从CRRC等中国国有企业购买铁路车辆,理由是国家安全和经济竞争担忧。
美国政策制定者担心,中国企业可能利用其参与基础设施项目进行工业间谍活动或制造网络安全漏洞。还有人担心不公平竞争,因为CRRC可以通过政府补贴和低于市场价的国家融资来压低竞争对手的价格。
美国已将这一政策扩展到国境之外,向盟国施压采取类似的排除措施,以保护集体安全利益并防止中国对关键基础设施网络的影响。
现代的战略兴趣#
与以色列官员最初的印象相反,现代工程公司表现出进入以色列基础设施市场的强烈兴趣。在批准中国车厢的决定之前,这家韩国公司发送了多封信函,表达对以色列项目的支持以及参与意愿,尽管其报价更高。
现代工程公司拥有丰富的全球经验,已完成全球110多个地铁和铁路项目,包括:
- 巴拿马地铁3号线:25亿美元的项目,是该公司在中美洲最大的基础设施项目,计划于2025年完工
- 河内地铁3号线:越南首个使用隧道掘进机(TBM)技术的地铁项目
- 菲律宾南北通勤铁路(NSCR):多个高架路段和车站
- 韩国国内网络:在湖南高速铁路、浦项-三陟铁路及其他重大项目方面拥有丰富经验
据业内人士透露,曾代表中国企业在以色列开展业务、现在代表包括现代在内的韩国和印度企业的沙乌尔·比特曼(Shaul Bitterman),将韩国公司的投标引起了美国的注意,强调存在中国供应商的可行替代方案。
地铁项目挑战#
围绕耶路撒冷轻轨车厢的斗争只是未来更大战役的预演。以色列计划中的特拉维夫地铁代表了该国有史以来最雄心勃勃的基础设施项目,其规模远远超过当前的轻轨项目:
- 三条线路(M1、M2、M3)共150公里的地下隧道
- 服务特拉维夫大都市区24个市镇的109个车站
- 同时挖掘所需的22台隧道掘进机(TBM)
- 预计每天服务超过200万乘客(每年约4.5亿次出行)
- 估计成本:1500-2000亿谢克尔(约400-550亿美元)
地铁建设招标预计将于2026-2027年发布,首次公共服务预计不会早于2040年。然而,政府消息人士指出,能够管理如此大规模项目的工程人员严重短缺。
人员短缺使问题复杂化#
尽管过去两年政府代表团访问印度和韩国以吸引外国公司,但市场评估显示合格工程人员严重短缺。操作22台TBM机器挖掘300公里的地铁隧道需要仍然稀缺的专业技能。
目前,只有个位数的公司在以色列基础设施市场竞争,而且它们已经承诺了其他项目。无论哪些公司赢得合同,地铁项目都需要国际专业知识。
一些以色列行业观察人士表示担忧,政府对中国企业的政策优先考虑美国战略利益,而不是以色列的实际需求。排除中国可能会让华盛顿满意,但这加剧了为以色列基础设施雄心寻找足够合格承包商和人员的挑战。
潜在解决方案:CRRC的美国设施#
正在探索的一个折中方案是让CRRC在其美国设施而非中国制造车厢。这可能会满足美国的安全担忧,同时提供对CRRC竞争性定价和技术能力的访问。
然而,这一解决方案并未解决中国参与地铁挖掘工作的更广泛问题,而那里的工程专业知识短缺最为严重。
这对以色列的亚洲业务意味着什么#
基础设施争议揭示了在以色列运营或考虑进入以色列市场的亚洲企业面临的机遇和限制:
对于韩国企业:现代工程公司的潜在进入表明韩以经济关系在技术和国防领域现有的强大关系之外不断增长。如果现代成功竞争地铁合同,可能会为其他韩国基础设施公司铺平道路。
对于中国企业:尽管中国具有显著的建设能力和有竞争力的定价,但由于美国压力,国有企业实际上面临被排除在以色列基础设施项目之外的境遇。私营中国企业可能有更好的前景,尽管它们将面临严格的审查。
地缘政治现实:以色列的基础设施部门越来越多地在美中战略竞争的框架内运作,无论纯粹的经济或技术考虑如何。寻求以色列合同的亚洲企业必须不仅应对当地要求,还要应对更广泛的地缘政治联盟。
耶路撒冷轻轨车厢采购危机为未来复杂的计算提供了预览。随着以色列在未来几年向发布地铁招标迈进,安全担忧、经济竞争力、人员可用性和地缘政治压力之间的平衡将塑造哪些亚洲企业最终帮助建设以色列的交通未来。
来源:Globes